柯尼卡(Konica)的历史及全部资料

Konica镜头系列

Konica的镜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从鱼眼镜头到望远镜头的一条完整产品线(传言其实Konica有部分镜头是Tokina(图丽)代工的,原文在这翻译在这),几乎能够满足摄影师对于镜头种类的全部要求,而且其中有许多产品是非常杰出的。

Konica 早期的F卡口系列镜头资源不算丰富(广角最多只到35mm),但是情况在1966年发布Auto-Reflex推出AR卡口后发生了变化。AR卡口仍延续了F卡口40.5mm的法兰距,有人猜测Konica 是为了能使其相机通过转接环方便地使用其他厂商的镜头才延续这么短的法兰距。当时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转接手段使Konica 机身使用M42口、尼康、Exakta、老的F卡口镜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决定也使得Konica 那些杰出的镜头很难用在其他机身上,有些即使装上了也无法无限远合焦。因为几乎所有的单反系统(除了短暂存在过的Miranda系统和更独特的Alpa系统)的法兰距都比Konica 长,使得有着优秀品质的Konica 镜头基本上只能用在自家的机身上,并大大影响了其销路。

Konica 镜头的阵容发展了几十年,新的镜头推出,老的终结,或者重新设计,使用不同的镀膜工艺。因此同一个焦段的Konica 镜头可能存在多个版本,我们可以按照卡口的不同和外部特征进行粗略的分类。

大部分的Konica 镜头的滤镜直径都是55mm(除了一些例外,如高速望远镜头),所以它们可以使用同一种尺寸的滤镜。

首先按照卡口来分类,介绍F卡口:

FP-Bayonet-eFP-BayonetBody-e

卡口直径40mm;

法兰距40.5mm。

F卡口镜头的制造在1965年,推出Auto-Reflex时终止。这些镜头不能够直接用在AR口机身上。F卡口镜头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和Konica F的测光表耦合的,另一种则无这种机制。就我所知,两种镜头都可以使用在所有F卡口机身上,但我并不十分肯定。至少,Konica F上的测光表在使用无耦合机制的镜头时是不能正常工作的,这点我确定。

F卡口所有镜头都有一种称为“全自动光圈机制”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曝光之前,机身能自动的将镜头的光圈收缩到按快门前的设定值。许多早期镜头使用的是全手动或预设光圈(光圈必须在曝光时进行手动收缩)。预设是指光圈值能被预先定义在镜头上,光圈在快门释放后只能关闭,所以每次拍完后都不需要将镜头拿下重新设定光圈。

AR卡口(始于1965年):

AR-Bayonet-eAR-BayonetBody-e

卡口直径47mm;

法兰距40.5mm;

从机身到镜头的光圈耦合(某些望远镜头除外);

与机身的AE/EE自动曝光控制耦合;

可在TTL测光中显示镜头最大光圈

AR口是1965年与Auto-Reflex同时推出的有着更大直径的新卡口。当时的Auto-Reflex并不通过镜头测光(TTL测光),所以机身并不需要知道镜头的最大光圈。但后期使用TTL的机身就不一样了,否则它们不能保证测光值的准确性。

NoCouplingCoupling

于是,在推出带TTL功能的Autoreflex T后,AR口进行了改动,使其能够将镜头最大光圈值传递给机身(上面两颗都是52/1.8,左边是早期无最大光圈传递功能的,右边有)。有这种功能的AR镜头可以在包括Auto-Reflex在内的所有AR口机身上使用。无这种功能的AR镜头如果用在TTL测光的机身上则不能保证测光的准确性,因此此时的自动曝光功能是不能用的。缩小光圈测光也不可以的,因为所有AR口镜头装上后都将光圈开到了最大。这种早期AR镜头功能上的不足是可以被改进的。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Konica提供了免费卡口升级服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很少能看到早期AR口镜头的原因。

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升级策略并不合适。原始状态的老镜头其实更有价值,后期版本镜头本来就很容易找到而且还用了更新的镀膜技术,所以对老镜头的升级并不十分值得,还不如直接购买后期版本的镜头。

版本区别

老的F卡口镜头几乎都铭刻着“Konishiroku Hexanon”字样。只有德国版的52mm/F1.8和52mm/F1.4因为使用德国公司的销售渠道而铭刻着“Hexar”。镀铬对焦环(也就是所谓的白圈)上有景深提示,距离标度在单独的金属环上,光圈环在镜身底端还不在机身上,且没有传递光圈值的机制。

AR口镜头于1965年面世,相对F卡口镜头有着更小的镜身体积,镜头各部分的布局和F口镜头很相似。镜头已被铭刻上“Konica Hexanon”字样。不同于它的前辈,AR口镜头可以传递镜头光圈值到机身,并可以实现自动曝光功能。

在TTL功能引入Konica机身后,AR卡口在机身上多了一个控制杆用来和镜身上的光圈杆联动。早期样品上只铭刻“Hexanon”,后来变成“Hexanon AR”,而且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后期字体明显瘦小了一些。

Chrome无EE锁、白圈、全金属、”Hexanon“镜头(52/1.8)

HexChrome有EE锁、白圈、全金属、”Hexanon AR“镜头(52/1.8)

Metal有EE锁、黑圈、全金属、”Hexanon AR“镜头(28/3.5)

Rubber有AE锁、黑圈、橡胶环、”Hexanon AR“镜头(50/1.7)

在Autoreflex T2时期(1972-1973年),原先的镀铬环开始被全黑镜身取代,但对焦环仍然是全金属的,EE标志也是黄色的。这个时候的镜头被标为“Hexanon AR”。

差不多在Autoreflex T3推出时(1973年),橡胶对焦环开始出现在Konica 镜头上。这种改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没有太多的影响操作。存在极少数使用镀铬环的橡胶对焦环镜头(我有一个这样的白圈橡胶环镜头),但绝大部分采用橡胶材料的镜头都是全黑的。这个时候的镜头被标为“Hexanon AR”。

又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Autoreflex T3N推出时(1975年),原来的EE(Electric Eye)标志开始由黄色变成绿色,再后来变成AE(Automatic Exposure)标志。这个时候大部分镜头还是标为“Hexanon AR”,不过晚期也生产了更便宜的入门级,甚至是第三方生产的“Hexar AR”镜头。

EEyellowEEgreenAE

从1976年推出Autoreflex TC开始,一些镜头被重新设计,变得更小巧和更光亮。Konica 推测用户会越来越多的使用自动曝光,便将原来的半档光圈调节的设计取消,景深标志也被简化,有些值被取消。这些镜头都被标为“Hexanon AR”。

1979年FS-1推出后,22的光圈开始在很多镜头应用。但并不是每个镜头都按此进行了重新设计,有些规格的镜头直到Konica 宣布退出相机领域时,仍是16的最小光圈。此时重新设计的或者是新推出的镜头,将AE锁用圆形按钮改成了长条型的按钮。有些原本是刻在镜身上的标度改成印刷。这个时期的镜头都被标为“Hexanon AR”。

RoundRectangle

在1983年FT-1和TC-X推出后,一些全新的镜头设计推出。它们不再由金属制造,而变成了全塑料。这些可以从对焦环上看出来,塑料的明显不同于橡胶环镜头。这个时期的镜头都标为“Hexanon AR”。

Hexar AR镜头

Hexar

在70年代晚期,Konica 推出标为“Hexar AR”的镜头系列。它们是同焦段Hexanon版本镜头以更低价格出售的基础型镜头。它们都由第三方工厂代工,传言是腾龙。这个系列由三种常用焦段镜头组成:Hexar AR 28mm F3.5、Hexar AR 135mm F3.5、Hexar 200mm F4。

相比较Hexanon版本的镜头而言,它们的结构更简单。虽然做工依然扎实,但体积更大,也更重。光学性能不错,但比不上Hexanon。所有的Hexar镜头只有一个版本,它们都是橡胶环、绿色AE标志、无半档光圈、16最小光圈设计。

Hexanon UC镜头

UC镜头是Konica的高级镜头群,根据Konica自己的说法,UC指的是“Ultra Coated(超级镀膜)”、“Ultra Compact(超级紧凑)”、“Ultra Close (超近对焦)”。UC镜头是Konica收藏者很追的镜头,这些镜头包括:

  • UC Fisheye-Hexanon AR 15mm F2.8
  • UC Hexanon AR 28mm F1.8
  • UC Zoom-Hexanon AR 45-100mm F3.5
  • UC Zoom-Hexanon AR 80-200mm F4
  • UC Hexanon AR 400mm F5.6

当时的宣传册在这里:

7 年 ag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