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ito II到Vitomatic IIa——福伦达旁轴的黄金年代(3)

转载  作者 grayknight至尊的兄弟——Vito III(1950-1954)
1950年在福伦达200多年的历史上真是极其霸道的一年,经过战后年代的休养生息与厚积薄发,这一年诞生的神作包括:BESSA II、Prominent、Ultron、Nokton、Color Skopar、Color Heliar、APO Lanthar………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今天回想起这些曾经光芒万丈的不朽杰作名号被滥用在确善能的仿古头上,真禁不住泪流满面……,当然还有这个Vito III,作为福伦达135折叠系的高端产品,它实际上是至尊Prominent的前身(Prominent上市时间要晚上几个月),两者通用一个机身和测距系统,唯一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装进大衣口袋,后者可以换镜头玩。Vito III几乎完全脱离了Vito II的设计影响,仅外观形式有所延续,但它拥有全新设计的折叠系统、更可靠的门侧闭锁方式,好玩的倒片旋钮机关,并具备了当时高端折叠机的一切特征,叠影对焦,整组调焦,1/500的Compur快门,但快门上弦和卷片并未联动,另外与至尊有所区别的还有一个设计可爱的折叠小支座,方便打开镜头展示时作用,和早期的BESSA II、Prominent等等一样,Vito III并没有装设固定热靴座,却有一个独立设计只卖3马克的333/88可拆卸热靴座,牢不牢靠是另外一回事,装装拆拆容易划伤机顶倒是真的,福伦达这个坏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后来的Bessamatic上,有点让人不可理喻,因此今天时常能看到有人干脆将后期至尊Prominent的固定热靴座机顶给拆换到Vito III身上,插上VC METER测光表倒也很好用。相对复杂的设计使个头也比Vito II系列大了一圈,加上相当昂贵的售价(约390德国马克,差不多是Vito II的三倍,甚至比后来取代它的Vitessa还贵),因此市场反响一般,总产量只有15900台。Vito III之所以卖这么贵,机构复杂是一方面,它那颗新搭载的6片4组Ultron头也是一方面(至尊上的独立可换镜头Ultron,价格居然和Nokton一样,都是145马克),Vito III设计之初,福伦达发现自己只有手头只有一颗老当益壮的50/3.5可以提供,显然不符合这个旗舰款的定位,于是光学大牛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亲自操刀上阵,在1950年情人节那天正式申请了这颗著名双高斯头的设计专利,Ultron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词Ultra,意思是打算制造出一颗极致表现的标准通用镜头,各方面相对均衡,与追求大光圈的Nokton分属两个设计类型,从实拍表现看,尤其是后期搭载在Vitomatic IIa及IIIb上的版本,素质相当完美,再后来在Zeiss Ikon的ICAREX时代及Rollei QBM时代,不断改良的Ultron继续延续着其光学传奇,但结构已大大改变。也许是觉得这玩意看着太闷骚不好卖,福伦达旗下这帮与其说是工程师,倒不如说是艺术家的设计人员,加上众所周知的德式复杂思维,又捣鼓出了一个今天看来都让人过目难忘的,名叫Vitessa的新玩意来代替它,这次,绝对不低调……

一直以来福伦达对自己的镜头水准深为自信,因此哪怕是固定在机身上的镜头,也都分开来编号,并且原始包装中会附上一张镜头准生证,那是相当的摆谱,另外Vito III的蓝色包装盒是天鹅绒材质,充分显摆自己旗舰机型的地位

Vito III与第三版至尊的顶部对比,因此,如果你在EBAY上看见至尊顶的Vito III,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Vito III的底部小支架,能让相机四平八稳的放在桌子上展示,非常可爱的设计,那一时期德国相机上各种开创性的可爱好玩的机械细节,在今天看来愈发难得

Ultron之父Albrecht W. Tronnier博士,早年毕业于哥廷根大学,在Goerz和Schneider都打过工,1944年加入福伦达后开始小宇宙暴发,那一时期的福伦达铭镜均出自其之手

Vito III上的Ultron剖面图

Vito III的宣传广告

简约不简单——Vito B(1954-1960)
在猛将如云的1954年photokina展会上,无数人的目光被LEICA M3划时代的设计所吸引,而福伦达的新品展台上,却只孤零零的摆着部看似不起眼却很优雅的小相机——Vito B,它的价格很便宜,最便宜的型号只要价109马克,号称当时市场同类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尽管表面看来,与市场同类相比它并没有多么优秀的性能指标,Pronto快门只有最高200/250/300这几个型号,依然是估焦与那颗50/3.5 Color Skopar镜头,简直是当年德国一大堆山寨相机作坊的不入流水平,但福伦达到底是福伦达,这几年并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细细端详,它身上的所有开创性的工业设计细节今天来看仍然让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在此之后的福伦达旁轴系统,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变化而来。倒片旋钮平时隐藏在机壳内,拨动侧面的一个小机关便会噌的一声自动弹起,同时完成倒片解锁,后盖开合方式创新的使用了底部半开盖,既避免了普通侧开盖设计容易误开合或者不经摔的问题,也不至于象传统的开底盖设计操作那么繁杂,因此这两个广受好评的设计在后来的所有福伦达小旁轴上都得以继承,计数器被放置在了机身正面正中位置取景窗旁,通过机身底部的一个小拨盘归零,有意思的是,倒片的时候可以看见计数器倒转,原理上来说方便中途裁片,可惜在后来的机型上,因为成本的原因而被省略。制作工艺上,福伦达也玩了一些花头,机顶冲压出的“VITO B”字样表面被精细抛光,成镜面浮雕效果,豪华的不象话,快门按钮的位置加工成优美的半圆凹槽型,实际上按下快门的时候手指压根放不进槽里,但这么干就是让你觉得很受用,因为只有装饰意义,因此后来的机型上也被取消。镜头基座被加工成优雅的圆弧切线与机顶相呼应,漂亮的让人难以释手,堪称神来之笔,因此有人称作“最美的腹股沟”,整机尺寸三围非常小巧,托在手掌中如同艺术品。总之,福伦达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廉价机器就在工艺上与高端机区别对待(与同时期ZEISS IKON粗制滥造的一堆便宜货形成鲜明对比),闪亮的镀铬工艺与机身材质仍然是同时期最优秀的水准,50年后也依然光鲜如新,不仅好用,还要好玩,好看,而且便宜,其弥补了福伦达长期以来缺少一部固定镜头普及款135相机的市场缺憾,因此销量高达创纪录的569000部便毫不令人惊讶。从1955年开始,福伦达给Vito B装上了新研发的最大光圈2.8的Color Skopar镜头,与3.5版本并行销售,尽管只是颗来源于Tessar设计的简单标头,但实拍表现半个世纪后仍然不可小觑,色彩相对3.5版本更为浓郁,全开光圈有轻微口径蚀现象,反差没有ZEISS版那么高,而且散景表现更为柔顺,特性与LEICA上那颗Elmar 50/2.8颇为近似,堪称同时期此类镜头的佼佼者。Vito B的另一个特点是其0.7X的明亮取景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一干昏天黑地绿豆取景器的德系旁轴里确是鹤立鸡群,从1958年开始,Vito B甚至再接再励首开先河推出了1:1取景器的“大眼”版本,再也不用眯缝眼取景的人民群众纷纷奔走相告~~这么干还有个好处是可以两眼同时睁开取景(福伦达的宣传海报就是如此这般展示),方便捕捉即将进入取景框的运动物体,而在出现这个设计以前,运动取景是通过一种叫KONTUR的附加取景器实现的。“大眼睛”这一风格在后来的Vitomatic系列上得以发扬光大,由于取景系统体积加大,机顶也不可避免有所加高,身形看起来显得臃肿许多,拿在手里,便多了一分雄壮,少了一丝优雅。

1956年生产的福伦达相机,包装盒均有一个1756-1956的200年纪念标,但仅代表此年出产,而并没有任何纪念版的意味

伸缩炮塔式的回片轮,在后来Dynamatic系列上,这一设计得以完善,追加了折叠的小扳手

独特的开盖设计,成为福伦达的家族特征

Vito B底部的暗盒开关与计数器拨轮

第一版Vito B的宣传海报,与手掌的对比衬托出其小巧

后期测光版Vito BL的内部构造,注意正面圆盘状的计数器机构

1:1“大眼”取景器的好处,双眼同时睁开,快速搜索并定格运动物体

给毒镜头投稿

给毒镜头投稿:

镜头测试样片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大家有老镜头新镜头的测试照,使用心得、评测报告、以及您自己觉得满意的照片,都可以投稿给我们,我们可以在网站和公众号发布,您可以微信投稿或者点击上面的图片给我发邮件,内容为样片、您的介绍、个人介绍、器材简介等。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支持。(点击马上投稿>>>

毒镜头资料共享库



关注毒镜公众号获取毒镜头资料共享库网盘链接
如果失效大家给我留言,资源随时更新。


7 年 ag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